久久耽美 > 校园耽美 > 我在大明割韭菜 > 第68章袁可立

毛文龙早年有功,天启又是给尚方宝剑,又是加封左都督。

左都督是勋贵爵位以下最高的武将官职了。

不过毛文龙发迹与袁可立分不开。

说来袁可立还是毛文龙的知遇恩人。

天启年间的毛文龙在辽东一带非常活跃,也立下过一些功劳。

但是东江镇绝对不是某些人说的毛文龙凭借200人一手辛辛苦苦创立的。

东江镇隶属于登莱辖制的,袁可立是登莱巡抚,是毛文龙正儿八经的上司。

在明末的朝堂上,有一大堆不知兵事的文官喜欢找存在感,相互之间斗得你死我活。

总之,就是站在朝堂上遥控前方。

在巨大的争议中,战略一次又一次的变更。

但是,有两个人确实在军事上确实是非常稳沉的。

一个是孙承宗。

孙老头子的关宁锦防线被后世许多人骂成没有用的一条防线,那是非常片面的。

结合整个战略大局,天启年间建奴还只是在辽东,蒙古和大明的关系虽然不如从前,但至少与建奴绝对是敌对的。

所谓敌人的敌人那就是朋友,林丹汗至少是绝对要和努尔哈赤鱼死网破的。

那么,宣大防线是肯定很安全的,因为有蒙古这道强大的屏障。

可是历史上的崇祯上台后,就和蒙古交恶了,还把林丹汗派来的使者杀掉了。

林丹汗就和明朝干起来了,双方都有损失,皇太极于是在崇祯元年西征蒙古,把林丹汗摁在地上来回摩擦。

北边草原的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

这一系列的变化,改变了三方之间的格局。

看似对与辽东无关,实际上对辽东影响非常大。

因为此后,建奴的战略核心目标是征服蒙古,顺便疲明。

既然如此,皇太极就根本没打算再强行攻打关宁锦防线,最多是出兵限制关宁军在大凌河铸城,对广宁形成战略危险。

也就是说,后来的皇太极,根本不打算从山海关走了,在辽东只做防御性的措施,防止被明军逐步蚕食。

主动进攻的线路主要是宣府和密云一带。

蒙古朵颜部的位置在哪里呢?

就在宣府和密云北边。

在蒙古被征服之前,建奴只能想方设法啃关宁锦防线。

所以,不是孙老头的战略有问题,而是皇帝坑起来,把整盘棋给大乱了。

整个格局一变,关宁锦防线的作用大大的削弱。

第二个靠谱的战略人才就是袁可立了。

袁可立非常清楚,想要收复辽东,不能仅仅想孙承宗和袁崇焕那样。

孙承宗和袁崇焕的蚕食战略源自北宋对西夏的步步为营。

这个战略,让北宋差点将西夏打灭国了。

北宋末年,章质夫突袭一战,几乎打得西夏差点崩溃,如果不是靖康耻,西夏是肯定会被北宋玩死的。

所以这种蚕食战略是资源大国打资源匮乏的小国最好的一种战略。

但是,辽东的地势比较特殊,辽西走廊是一条狭窄的长线。

辽西走廊的尽头是锦州,明军必须出了辽西走廊,地势才开阔起来。

这种地势,对建奴非常有好处。

围点打援,明军都没办法绕道去支援。

而且建奴可以把优势兵力都压在锦州一带,就堵住辽西走廊的出口。

袁崇焕的战术是什么呢?

在大凌河铸城,而且是稳扎稳住的铸城,把地形拉开,一旦地形拉开后就可以防止皇太极围点打援了。

可惜这个战术中断了。

不过即便没有中断,袁崇焕打得也很累。

如果袁可立在天启年间没有辞官,辽东半岛依然还在,可能辽东就是完全不一样的局面了。

为什么这么说呢?

这里就凸显出袁可立的战略方针了。

他主张收复复州(大连)一带,在那里建立前哨军镇。

并且他也用实际行动实施了。

策反了刘兴祚,重用毛文龙,建立东江镇,操练水师,收复辽东半岛,在辽东半岛形成一股军事力量,与辽西走廊形成双面之势,将建奴的战线拉开了。

如果袁可立一直都在,袁崇焕的压力可能会小很多。

那袁可立是怎么走的呢?

首先,袁可立是全力支持毛文龙的,虽然他知道毛文龙桀骜不驯,不听调令,且虚报战功,但依然全力支持。

后来,袁可立走,也是因为袁可立全力支持毛文龙,被朝堂大多数人攻击。

到底怎么回事呢?

毛文龙说在满铺和昌城杀了两万多八旗,又派张盘打金州,虚报了战功,说金州打下来了,要求犒赏和军饷。

可沈有容说并没有打下来,而是被建奴击败,金州城已经被焚毁了。

袁可立明明知道毛文龙是虚报的,但依然请求朝廷发犒赏和军饷。

为什么?

难道袁可立脑子抽了?

当然不是,这里才充分体会出袁可立是知兵事的。

他知道,朝廷年年兵败,而且朝中某些大臣没有节操,贪污军饷成了常态。

辽东半岛刚刚打下来,需要大量的军饷支援。

也需要士气,所以,处于这一点,袁可立还是盯着巨大的压力,给天启上奏疏了。

奏疏(明熹宗实录里有记载)的意思就是,毛文龙说杀了两万多建奴和收复了金州都有虚报的成分,不靠谱,但是毛文龙从后方骚扰了建奴,却是还是有功劳的。

于是天启就给了毛文龙一些犒赏。


状态提示:第68章袁可立--第1页完,继续看下一页
回到顶部
http://www.520dus.com/txt/xiazai18763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