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有话要说:
绿绿绿绿~
绿绿绿绿绿~
不用怀疑
本文绿色健康无污染
全网最绿
第104章正面交锋(下)
上了朝,少元帝便丢出昨日呈上来的奏章,拖着病体大发雷霆。赵熙延带头先跪下,请求父皇保重身体,不要动怒。太子一党只得跟着跪着,附和道。少元帝坐在龙椅上,咳嗽咳得肺都要出来了。德贵公公手疾眼快,为少元帝端上了一杯茶,润了润嗓子才算好一些。
“苏州知府带着江南一带的商人上京告御状此事你们可知!”
“启禀皇上,都是那些刁民诬陷太子殿下。太子殿下身为储君二十多年,勤勤恳恳,深得民心,天下谁人不赞叹太子殿下功德。太子殿下民心所向,这些唯利是图的商人,都是诬告,想要谋取好处。”
少元帝尽管病着,但是听了这话,想杀了太子麾下的这个言官。他这个老子还没死,竟然敢说太子是民心所向,天下谁人不赞叹太子功德。这天下都是皇帝的,天下都是得了皇帝的功德,理应赞叹帝王才是,太子算是什么东西!外人觉得太子乃大齐储君,与帝王无异,百姓歌颂太子也是应该的。但是少元帝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,只有他还活着,民心也好,歌功颂德也罢,都该只属于他。可惜,太子不明白这个心思,太子手下的人更不懂。苏相跟在少元帝身边多年,这个道理是懂的。
“启禀圣上,老臣以为苏州知府带着商贾告御状之事,不如先审一审。三司会审,先交由大理寺、大理寺审不得转交刑部、再不行就请皇上亲审。天下民心所向圣上,都相信圣上定会秉公处置。”
听了这话,少元帝的脸色才缓和了起来。这天下还是他的,什么天下民心所向太子,都是谋反之言。
“丞相说得对,苏州知府敢这么大胆带着商贾上京告御状,肯定是有冤情所在。说不定,是某些人打着太子的旗号,干了不少坏事。吩咐下去,叫宫门外的刁民们,不要跪了。先将他们押赴大理寺看管着,慢慢审理。三司会审,最后到殿上,朕自会裁决。”
“启禀圣上,昨日老臣下朝出宫,正巧遇见了苏州知府在跪着。苏州知府曾与老臣见过几次面,知道老臣是丞相,便将此物交给了老臣,托付老臣送到圣上跟前。”
德贵公公得了少元帝的首肯,下了殿走到了苏相跟前,接过了那本厚厚的册子。少元帝接过册子,展开来看了一会,一页又一页,足足两百多页长。上面先是陈情了太子遣人到江南一带敛财杀人,后面都是跟着摁手印的商贾、百姓的姓名和手指印,密密麻麻的,展开来壮观极了。常人见了只觉得触目惊心,太子见了这东西心下更是气急。少元帝却毫无波澜,淡淡的跟看了一本无聊透顶的书一样。这种万民书,他这一生中也就收到两次。一次是少元五年,肃宁干旱,朝廷拨银子赈灾被当年的八府巡按和当地的官员瓜分了,第二次便是如今。同样的少元帝没有觉得这些百姓商贾有多可怜,反倒是觉得他们状告当朝太子,狠狠打了大齐皇室的脸,实在该死。赵熙延从自己父皇眼里看不到对百姓一点疼惜,自然知道他动了杀苏州知府一行人的心。赵熙延就是摸透了,父皇会生气这一点,所以要他们弄得人尽皆知。这样父皇就算是想要偷偷杀了他们,冠上一个畏罪自尽的罪名草草结案,也不行了。毕竟还有民怨这回事,他们都悄无声息死在了牢里,自然是落人口舌。他就是要逼着少元帝不得不秉公审理,要正面砍了太子的钱袋子和左膀右臂。他也知道,即使民怨沸腾父皇也会保住太子,并不是太子的命有多金贵,而是皇家的脸面丢不得,皇家的权威惹不得。
太子一党肯定不希望三司会审,这样对他们无利,都主张大理寺审完便结案。都知道大理寺卿效忠太子,端王一党又怎么善罢甘休。赵熙延带头与太子唇枪舌战,朝堂之上那是唾沫横飞。少元帝见他们吵得聒噪,头疼得很,直接下了旨要三司会审去了。明面上苏相与本案无关,端王也与此案无关,所以此案便由刑部主管去了。赵熙延下了朝,就急忙忙跑去宫门去,因着秦淮安和沈寄月还在那里跪着呢。一天一夜了,都没吃东西,一直跪着怕是膝盖都肿了。赵熙延带着吃喝的东西,一出宫门果然见到了秦淮安和沈寄月。但是他不能上前去,一旦叙旧,便让世人都觉得他们有私。虽说都是知道秦淮安曾经跟在端王身边,但是也不能表现熟络的样子。赵熙延只能托苏相去照拂他们,赵熙延的步撵从宫里出来,石江一行人直勾勾盯着他,赵熙延不去看他们,直直走了。苏相让他们起身,不必跪了,备了水和吃食。一行人千恩万谢,他们都是富贵之家出身的,哪里受过这样的苦。
还没等他们一行人休息够,大理寺的人接了圣旨就来把他们带走了。大理寺的人不敢用刑伺候他们,毕竟不知道皇上会不会接见,亲自审问。要是用了刑具,他们一干人在皇上面前咬定他屈打成招,那就大事不妙了,太子也救不了他们。大理寺男女监牢是分开的,此行女当家只有两个,一个是沈府三小姐沈寄月,一个是宋府大夫人,两人关押在了女牢。秦淮安只能跟着一帮男子关进了男牢里。秦淮安相信赵熙延一定会想办法解决这件事,但是今日赵熙延竟然一眼也不看他们,他又有些慌了。